公共中心

国际电工委员会合格评定体系国内发展纲要(2016-2020)》的公告

发布时间:2017-01-14 浏览数量:

为统筹规划国际电工委员会合格评定体系在我国的运作和发展,促进国际电工委员会合格评定检验检测与认证更有效地服务产业和贸易,根据《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认监委组织制定了《国际电工委员会合格评定体系国内发展纲要(2016-2020)纲要》,现予以公告。
                                                                                                                                 国家认监委

国际电工委员会合格评定体系国内发展纲要
(2016-2020)
          为统筹规划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合格评定体系在我国的运作和发展,促进IEC合格评定检验检测与认证更有效地服务产业和贸易,根据《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本纲要,作为指导2016年至2020年的行动纲领。
一、 面临的形势
          2016年-2020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也是认证认可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IEC合格评定体系作为提升质量、便利贸易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时期应该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全面把握“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研判形势,是促进IEC合格评定体系在国内发展的重要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为IEC合格评定体系在国内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以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服务国家治理、提升质量安全、促进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发展空间不断扩展,为IEC合格评定体系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领域的深化改革,更为IEC合格评定体系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全方位开放为IEC合格评定体系在国内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中央提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求我们更有效地运用IEC合格评定体系推动进出口商品质量提升,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在“一带一路”、装备“走出去”等重大国家对外发展战略中做出更大贡献。
市场竞争需在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发展中化为良性动力。随着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IEC合格评定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竞争。 在竞争中求发展、以竞争促发展已成为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从业机构和管理机构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在上层管理和技术机构两个层面齐下功夫,创新发展。
技术革新给IEC合格评定体系在国内发展带来全新挑战。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可再生能源、工控领域网络安全、功能安全、智能制造等已经成为IEC合格评定体系发展重点。必须加强技术研究,加大参与力度,在这些新兴领域中争取制度性话语权。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运作管理思路和方式,推动IEC合格评定体系在中国的持续健康发展, 扩大中国在IEC合格评定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事业发展,服务认证认可强国建设,促进国内电工产业升级转型,助推国家重大外交外贸战略的实现。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 促进我国IEC合格评定业务发展,服务国家外交外贸战略和电工产业水平提升
           1.稳步扩大我国加入的IEC合格评定互认范围,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紧密跟踪功能安全、工业信息安全等IECEE关注焦点、发展重点,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推进和参与新兴认证项目的建设。推进加入IECEx防爆维修服务认证、人员能力认证的进程,逐步实现全面参与IECEx认证体系。在IECQ领域主动且全面地拓展体系范围,深入研究元器件质量管理技术并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扎实推进IECRE风能和光伏领域检测认证的开展,积极探讨加入海洋能领域的可行性。
2.扎实开展我国IEC合格评定业务,服务《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实施。 充分发挥IECEE-CB体系在提升质量方面的效能,促进我国电工产品制造业迈上新台阶。在全面参与IECEx认证项目的同时,重点推进IECEx防爆设备认证项目,扶助中国防爆设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提高电子行业防静电管理、电子工艺过程规范管理、汽车电子行业供应链质量保障、电子元器件防假冒、电子行业有害物质防控等重点业务技术服务水平,推动中国IECQ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的发展与推广,促进中国电子元器件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服务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尽快开展IECRE风能、光伏领域检测认证,提升国内检测认证水平,助推中国风能、光伏产业“走出去”。
3.加强双多边合作之间的互动与配合,推动国外更多更好地承认我国IEC合格评定结果。主动利用IEC合格评定体系作为开展双边合作的技术基础;以中国与韩国在自贸区框架下的合作为首例,积极推动其他国家/地区更有效地接受我国IEC合格评定结果。充分利用双边友好合作关系,沟通、协调在IEC合格评定体系中的立场。
4.扩大宣传和培训,帮助企业有效利用IEC合格评定体系。借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重要活动以及承办IEC合格评定体系会议的契机,开展专题宣传。搭接大型专业展会、论坛,举办市场推广活动。更多地借助产业协会力量,开展对口企业宣传与推广。
5.加强各体系间交流合作,推动国内相关产业技术升级。 积极跟踪和参与IEC合格评定体系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工作。进一步发挥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运作机制的平台作用,加强各体系之间国内技术机构的交流,针对目前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有害物质管理、LED照明、网络安全等领域,开拓各体系国内技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发展空间。
  (二)强化国际参与,争取在IEC合格评定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
          1.深度参与IEC合格评定领域活动。加大参与IEC理事局、合格评定局以及各合格评定体系活动的力度。逐步提升中国提案数量,提升中国投票意见质量。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国技术机构、专家牵头国际认证规则制修订。通过申办IEC大会、IECRE年会、IECEx研讨会等国际会议扩大中国影响。
2.强化在IEC合格评定领域的国际任职。继续巩固中国在IEC合格评定领域任职,争取在重要管理职务、工作组召集人及核心工作组任职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大国际同行评审员,特别是主任评审员选培力度。加大人才发掘、培养力度,建立人才储备库,建立金字塔形人才队伍。
3.完善国际任职动态管理。建立国际任职管理平台,通过电子化手段收集和共享IEC合格评定体系技术层任职参加的与其任职相关的国际活动的信息。建立以任职人员履职情况为基础的技术层任职动态管理机制,促进任职人员有位有为。
           4.加大工作组参与力度。梳理IEC合格评定领域工作组及中国参与情况,统筹国内专家资源,优化工作组层面中国参与的布局,在逐步推进全面参与的同时,确定并重点推进核心工作组的参与。强化工作组任职培训,完善参与工作组会议备案及会后报告制度,从源头开始把好国家利益关。
  (三)创新发展IEC合格评定体系在国内运作体制,激发认证检测行业新活力
1.优化国内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加入IEC合格评定体系管理,促进国内从业机构国际化发展。研究调整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技术机构加入的管理政策,完善对外推荐国内技术机构加入IEC合格评定体系的要求和程序,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国内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在IEC合格评定框架下的良性发展。
2.务实推动与国内相关制度协调,确保国内认可IEC合格评定结果的质量。研究并开展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承认IECEE-CB证书情况检查。开展扩项加入IECEx设备矿用防爆电气领域前期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与国内相关部门协调,推动我国煤安标制度承认IECEx 认证结果。在国家相关自愿性产品认证体系的建设中,积极探讨并推进IEC相关合格评定体系检测认证结果的采纳。
3.完善国内运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机制运作效率。继续完善IEC合格评定在国内运作机制组成结构, 更多地吸纳优秀企业代表参与,加强与相关产业协会、科研院所的联系,促进国内运作机制更广泛地代表中国电工行业及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促进机制下各工作组的沟通和交流。结合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技术加入政策的调整,创新秘书处建设。继续加强IEC合格评定体系在国内运作机制信息平台建设,扩展平台功能。
          4.加强技术研究和调研,支撑全面参与和在部分领域引领IEC合格评定体系。推动和支持国内技术机构主动开展技术研究,并已研究成果为基础,为深度参与IEC合格评定工作提供切入点,为提升中国提案的质与量提供支撑。强化可行性研究在IEC合格评定体系参与范围调整等重大决策中的基础性作用,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驱动,加大基层调研力度。继续开展我外交重点国家或主要贸易伙伴国相关合格评定制度及承认IEC合格评定证书要求、情况的研究。
四、实施与评估
(一)强化组织落实。围绕本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制定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发展年度任务分解表及各工作组年度计划。各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本纲要和配套任务分解表的落实。
(二)保障资源配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保障IEC合格评定体系相关工作所需的经费和人力资源,确保纲要及根据纲要分解的年度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三)加强考核评估。组织开展IEC合格评定体系在国内发展年度任务、工作组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评估,以及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评估。评估报告提交IEC合格评定体系在国内运作机制年会审议。


友情链接

全国认证信息公共查询平台| CNAS| CNCA| CCAA|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中国标准信息服务网| 国家生态环境部| 网站后台管理|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